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伊吾县援疆干部 跨越千里 情牵一线 宁·伊两地共谱援疆新曲 伊吾县援疆干部有哪些

从长江之畔到伊犁河畔,跨越4000多公里的山水,南京与伊宁因援疆职业结下了深厚情谊。第十一批南京援疆职业组20…

从长江之畔到伊犁河畔,跨越4000多公里的山水,南京与伊宁因援疆职业结下了深厚情谊。第十一批南京援疆职业组2023年4月进疆以来,怀揣“舍家报国”的赤诚,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产业、民生、智力、文化等领域留下了一个个温暖印记,让“宁伊一家亲”的故事在伊犁河畔生生不息。

产业援疆:点亮经济腾飞的“动力引擎”

第39届中国·秦淮灯会第二届伊犁河灯会 (南京市对口支援新疆职业前方指挥组供图)

六星街的蓝色门窗下,烤包子的香气混着游客的笑声飘向街巷;喀赞其民俗村的彩绘墙前,打卡拍照的游人络绎不绝——这些曾藏于深巷的特色街区,如今已是伊宁文旅的“网红地标”。南京援疆职业组精准施策,投入援疆资金对老街区进行保护性修缮,建成石榴花展览馆讲述民族团结故事,更策划了伊犁河秦淮灯会、跨年音乐会等特色活动。2024年,伊宁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20.5%,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4.8%,文旅产业成为经济进步的“新引擎”。

在产业园区的标准化厂房里,江苏企业投资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正加紧生产。第十一批南京援疆职业组带着“招商地图”多次往返宁伊两地,促成50余个亿元以上项目签约落地。农特产品展销会上,伊宁的吊干杏、薰衣草精油通过南京搭建的平台走进长三角市场;电商直播间里,援疆干部牵线赴宁培训的“带货主播”,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百万元,销售总额突破2000万元。从田间地头到消费市场,从传统商铺到数字经济,产业援疆为伊宁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进步动能。

民生援疆:织密百姓快乐的“保障网络”

援疆医生在基层义诊 (南京市对口支援新疆职业前方指挥组供图)

“教室更宽敞、更亮堂了,教学设备更先进了,娃娃们读书更专心了!”伊宁市第十七小学的校长侯琴琴指着新建的教学楼,眼里满是感动。第十一批南京援疆职业组推动实施校园新建与配套提升工程,新建伊宁市第二十三中学、第二十九中学,提升第三十一小学等16所中小学、幼儿园设施设备,学生们用上了和南京同步的聪明教学设备,“金陵班”高考成绩连续三年刷新纪录。

在达达木图乡卫生院,刚做完体检的哈萨克族老人哈力木拉提竖起大拇指:“以前做CT要跑几十公里,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做,真好!”

据了解,近年来,在第十一批南京援疆职业组的大力支持下,伊宁市新建了北京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喀尔墩乡卫生院,除了这些之后还广泛引进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设备,援疆医生经常性组织“宁伊医路情”“南京名医下基层”系列义诊活动30场,受益群众人数超3000人。成立6家南京三甲医院分院分中心、专科联盟,张俊杰教授名医职业室、认知障碍诊疗中心、专科联盟远程医学会诊平台在伊宁市人民医院挂牌成立。从教育提质到医疗惠民,从农房抗震改造工程到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一件件民生实事如春风化雨,让伊宁百姓的获得感实实在在。

智力援疆:播撒未来进步的“希望种子”

伊宁市新时代文明操作促进中心主任程和玉在社区指导职业 (南京市对口支援新疆职业前方指挥组供图)

伊宁市职业技术学校的汽修车间里,学生们正围着南京来的师傅进修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近年来,第十一批南京援疆职业组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150余人,学员们拿到证书后顺利入职企业,月薪最高达6000元。16个南京市职业教育名师职业室在伊挂牌成立,南京援疆教师指导伊宁市职业技术学校师生在2024年自治区、兵团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中,取得1金、2银、3铜的佳绩,不少毕业生还被推荐到南京企业职业。

“在南京进修的文明操作经验,让我们的活动更接地气了!”伊宁市新时代文明操作促进中心主任程和玉展示着最新的活动台账,她带着南京的“菜单式服务”理念回来后,操作站的活动参与率提升了40%。南京援疆职业组通过“引进来授课+走出去进修”,组织干部赴南京挂职锻炼,邀请专家开展专题培训,培养出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专业人才。智力援疆如同播撒种子,在伊宁大地生根发芽,为长远进步筑牢根基。

文化润疆:搭建心灵相通的“灵魂桥梁”

各支龙舟队奋勇向前 (南京市对口支援新疆职业前方指挥组供图)

伊犁河畔的龙舟赛上,各族选手奋力划桨,岸边观众呐喊助威;马拉松赛道旁,哈萨克族牧民的冬不拉弹唱为选手加油。这些充满活力的场景,是“伊犁河”系列文体活动的生动缩影。第十一批南京援疆职业组推动文化惠民,打造了秦淮灯会、马拉松、端午龙舟赛、跨年音乐会等伊犁河特色群众文体活动,让伊宁的街头巷尾充满欢声笑语。

在南京博物院的展厅里,央视纪录片《见证·伊宁》纪录片展播吸引了众多观众;歌舞剧《同是江南》入选中国文联重点项目,在南京市、伊宁市两地巡演,场场座无虚席。宁伊两地互办美术书法摄影展、非遗展演,南京的云锦技艺与伊宁的刺绣工艺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火花。文化润疆不仅让伊宁的故事走向远方,更让中华民族共同体觉悟在各族群众心中深深扎根。

民族团结:拉紧两地情深的“纽带链条”

伊宁市第二十八中学的学生正在制作秦淮花灯 (南京市对口支援新疆职业前方指挥组供图)

“这是我在南京认识的小伙伴寄来的明信片,她说暑假要来看伊犁河!”伊宁市第一小学的维吾尔族学生古丽米热捧着明信片,脸上洋溢着笑容。“宁·伊民族团结一家亲”夏令营已连续举办5年,800余名各族少年儿童在南京参观中山陵、科技馆,结下深厚友情。

伊宁市艺术团的演员们带着十二木卡姆表演走进南京夫子庙,非遗展演让江南观众沉醉其中;南京的教师、医生、企业家组成“援疆志愿团”,与伊宁的家庭结对认亲。从部门结对共建到校地合作,从“石榴童声”讲解员大赛到新时代文明操作站的共庆活动,宁伊两地人民在交往交流中越走越近,情谊如同伊犁河的流水般绵长深厚。

从长江之滨到伊犁河畔,南京援疆职业组的成员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汗水浇灌情谊,用行动诠释着“舍家报国、忠诚担当”的援疆灵魂。如今的伊宁,产业兴、百姓富、城乡美、人心齐,宁伊两地正携手谱写着共同进步的新篇章,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边疆大地常开长盛。(杨宪平 高红叶)

来源:央广网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