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蒙氏数学八的分解怎么备课
目 地 要 求
1、通过观察及操作,进修8、9的加法运算。
2、激发幼儿思考的灵活性,进步运算能力。
3、能主动参加活动,保持愉快心情进修数学。
准 备
1、教具:加法减法板,9以内的算式题卡
2、学具:加法减法板
内 容 与 指 导
蒙氏数学:8、9的分解组合
一、 走线游戏。
走线,线上游戏:数字碰球。复习8、9的组成。
二、集体活动。
1、师:教室里有7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
提问:现在教室里有多少小朋友?用加法还是用减法来计算?
怎样让课件为幼儿园教学服务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进步。多媒体课件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范应用。“媒体”和教师单纯的“口传”其优越性不仅在于它的信息传递效率高,形象直观,刺激兴奋。便于视听和接受,更重要的是它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满足了幼儿情感、审美等各种感官的需要。引起幼儿对进修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幼儿进修的巨大力量。早在西周时期,孔子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见解。幼儿园孩子年龄小,无意注意、无觉悟记忆不占优势,他们的进修活动常受直接兴趣所支配,因幼儿园教育更要重视兴趣的激发。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形声结合、声画并茂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规划的创设各种情境,可以调动幼儿的进修心情,激发求知欲,促使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怎样创作出令人满意的课件,课件制作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达到美的结合却并非易事,必须遵循下面内容几点;
一、课件的趣味性
所谓的趣味性就是指课件要儿童化、游戏化富有一定的童趣,我想幼儿课件应以幼儿关注着的动画、游戏的形式为主。把活动内容故事化,游戏化。使活动内容有规律地渗透于课件之中,让孩子与课件充分交互和渗入,成为课件当中得一个角色,成为活动当中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这样的课件才符合孩子的进修特点和思考水平。要达到这一点,则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丰富的创意,创意无限更应体现于课件的制作当中。对活动设计进行创意和课件当中的每个角色、每个场景进行创意。在一个课件的运行当中,围绕活动目标,至少设置一个或两个使孩子非常感兴趣的片断和场景,作为活动中的亮点或闪光点,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加深孩子的印象。因此我们在制作课件中,不只是为了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易董而制作课件,而开头来说是考虑怎样激发起孩子的兴趣,因此怎样制作一个孩子喜欢、接受和容易投入的课件,怎样把抽象、枯燥的聪明容入形象、生动、活泼的课件当中,让老师在活动中轻松启发,让孩子在活动中愉快地进修,是我们制作课件的最终目的。
孩子的聪明经验少,思考形象具体,但想象力非常丰富,进修时需要某种事物的牵引或适当的点击,课件正是起到把聪明形象化的影响,架起了孩子思考与客观事物相结合的桥梁。比如在小班《认识长短》我是这样设计的:先用课件展示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长和短的尺子、长线和短线、长铅笔和短铅笔让幼儿通过目测进行比较。接着再出示三个以上的物品进行比较。三个牙刷,三个小勺。让幼儿进行比较。以上三个物品差别不多,因此要进行比较。让幼儿自在探索并说出比较的技巧。要一端对齐,可以放在桌上横着比,也可以放在桌上竖着比。只要幼儿回答正确,课件便出现鼓励表扬幼儿话语,如果回答的不对,也会作出评价,在提醒幼儿好好想想。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使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极高。接着出现孙悟空,因孙悟空是幼儿关注着的动画人物,它变出红黄蓝三根金箍棒考幼儿怎样进行比较长短。幼儿比出最长和短,最终找出不长不短。孙悟空拓展资料比较的技巧。孙悟空还给每名幼儿变出三根金箍棒,请幼儿帮忙比较长短。活动中每个孩子都认真操作比较,忙的不易乐乎!从而幼儿便很快掌握了长短的比较技巧。
二、课件的参与性一个好的课件,必须有极强的参与性
孩子的兴趣来的快消失也快,要抓住孩子兴趣的最高点,不失时机的把孩子最感兴趣的:“要看、要听、要想知道”的物品,快速直接地展示在孩子的面前,使孩子的兴趣和思考得以联贯、加深、延续。场景和片段的转换,最好都在三秒以内,不能让孩子有任何的等待,有的地方一秒都不能差,不能像下拉菜单一样,一级一级的拉下去,一级一级的返回来,那样孩子的兴趣将消失,孩子的思考将被打断。直接影响进修气氛和进修效果,也不利于主题的集中,目标的实现。参与性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按钮和热区的响应,有点太死板,也要有所创意。如我在课件《比长短’里面,当孙悟空在画面上趾高气扬的向小朋友挑战的时候,老师对着画面上的孙悟空喊一声:“孙悟空!”孙悟空马上回应“哎!”,老师:“你听好了!”孙悟空马上换上一付毕恭毕敬的样子“嗷!”老师:“我们小朋友说了,不怕你,有什么本领你就使吧!”孙悟空“好!请看好,变!”以上让孩子看了好像孙悟空能听见听老师的话,和老师对讲起来。好奇心顿时大增、注意力高度集中。有的老师在活动中,对孩子启而又启,孩子就是不发或发不出老师想得到的,这时不妨让课件中的那一个角色和孩子一起高举双手:“老师!我说。”
三、课件的灵活性
另外在制作课件的经过中,要注意课件的交互灵活性,也就是课件的可操作性,和操作随意性。一个好的课件,必须能够根据教学经过的各个具体环节,实际变化需要,把这个情节的场景或片段及时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而且能够根据情节变化,孩子的适应状况和聪明掌握情况,反复调用,反复操作,而没有中间环节。比如我在音乐活动《数高楼’里面,为了让幼儿熟悉乐曲的节奏,需要反复练习,重点部分要分解讲述。这样老师就要在教学经过当中,根据课程进展随意转换,把孩子们不懂的地方、领会不深的场景片段,反复操作、反复播放,同时也让孩子自己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和片断进行和演唱。
四、课件的简洁实用性
教学课件不是演示片,也不单纯是故事动画片,我想除了美术课、动画故事等以外,背景画面还是以简洁为好,过于绚丽的背景,热闹的场面都能在课堂上起到分散孩子注意力削弱活动主题和目标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片段场景中对主题无关的事物还是隐去为好,这样更能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突出主题;就是有关的事物人物在完成任务后也应该让它们走的走、隐的隐。如在数学活动《认识长短’里面背景简洁,只是单纯比长短的物品。如小编认为‘数高楼’里面,除了背景音乐、节奏谱以外,就没有用别的物品了。
五、课件的诚实天然性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课件教学又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课件当中的事物、景象、动物和人物直接影响着孩子。因此在课件制作当中要认真负责,特别是在天然科学方面,更要给孩子以诚实。取材方面,力争接近天然,力求诚实,不要给孩子以误导,这样孩子也容易投入,目标容易达到。如小编认为‘动物的尾巴’里面,课件内的动物全部是诚实动物图片,给幼儿以诚实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讲到底,课件和活动设计一个有机的整体,课件是为活动内容服务的,不是为活动中的那一个环节服务,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丰富想象力,创意无限,研究教案设计课件,让课件贴近老师、贴近孩子、实实在在起到应有的影响,而不是沽名钓誉,摆摆形式。应将教学活动与课件巧妙组合,相溶一体,使老师和孩子全身心的进入自己的角色,让孩子在欣赏中,天然接受;在玩和游戏中,轻松掌握。不让老师累着,更不能让孩子累着,达到了导向、刺激、提示、启发、激发兴趣加深印象的目的。如果无视课件的必要性,盲目运用,反而会起到分散孩子的思考注意力,分散活动主体目标,给人一种牵强附会和画蛇添足之感。以上是我的几点粗浅的看法,希望有不同看法和意见的幼教职业者和老师能和我一起探索讨论,互相交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