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丧事用语
农村管丧事叫白事,也有很多地方叫喜丧
二、农村丧事烧纸程序
笫一,从人呼吸停止医生宣布死亡接着被送回家穿好衣服,烧送程纸,儿女儿媳妇拿着边哭边往外走,走到大路再烧纸。晚上要烧关门纸。
第二,早上开门要烧开门纸,儿女磕头往盆里烧纸,晚上烧关门纸,笫三,也就是发丧当天,早上开门烧开门纸,儿女磕头往门里烧纸。这时侯有亲戚邻居拿来的纸,每一刀留下几张,其余全部打包去林上烧。
三、农村丧事唢呐视频
封丧调,出纸调,悬白调,迎后家调,迎纸扎调, 接亡调,发丧调,起棺调,出殡调,孟姜女,三象拨,白鹤调,青松调,指路调,孝子贤孙哭亡调,亡公调,亡母调,谢孝调,这就是云南曲靖农村传统的丧事唢呐
四、汕头农村丧事习俗
潮汕地区老人将要断气时,会将其移入厅堂。断气后,其亲属必须带上锅钵到江边或泉边,丢下钱币“买”回水。接着用这水为死者举行沐浴礼。接着为死者理发整容,并脱去身上衣服,换上寿衣。
亡殓前要等死者兄弟姐妹儿女都见上一面,接着才可入棺。入棺前棺底要铺上纸钱,再用纸钱叠成五朵“柿花”加在上面。尸体下棺后又在额上、肚脐、脚尖各添放一朵“柿花”,接着封棺,用斧头钉上六颗钉。
大殓后,死者家属亲眷要披麻戴孝,“成服上孝”,这也是古礼其中一个。棺材抬到大路口或桥头,送葬的人,无论亲疏内外,一律与死者拜别回家。
扩展资料
潮汕地区信“风水”,死前便多选择风水宝地来“筑生居”。所谓“生居”就是为未死的人修的墓。
除了预先选择墓地外,潮汕地区有的还提前准备棺木、寿衣。棺材通常选用梓木、樟木、柏木等细密坚固的优质木材。民间丧葬用棺视其家资而定,富者置棺不惜千金,精雕细作,髹漆结彩,极尽奢华;穷者薄板白棺,简易粗糙。
寿衣的制作要择日选时,制成后要单独收藏,不能被其它衣物所压。每年六月初六这一天,应该拿出来晒晒太阳,以除去霉气
五、农村办丧事唱的歌
我们这的风俗是70岁以上属于喜丧,就可以唱歌,如果是意外或者70岁下面内容就死了,或者中老年时病死的是不可以唱歌的,如果是喜丧,唱歌都是以儿女的名义唱,比如唱母亲或者父亲,都是关于父母养育之恩的歌曲,没有人唱那些欢快的歌曲,估计儿女会拿扫帚把唱歌的人扫地出门
六、农村丧事唢呐曲子_
《哭五更》
夜祭
《哭皇天》、
《青天歌》、
《一枝花》
《哭别曲》
“”大佛调””
汉吹曲
七、农村丧事哭灵歌词
各地有各地的风俗,各民族有各民族的特色。哭灵歌亦各不一样。我们当地有一民族的指路哭灵歌词为:铜鼓已敲响,敲响了三天;明天你出门,下不达地府,上要通天堂!
八、传统农村丧事流程
送终—报丧—烧倒头车—送纸—吊纸—批榜—送殡—烧七
送终:生活中常说“养老送终”,其实送终也是很有讲究的,当老人临终前,所有的晚辈都会守在老人的身旁,直到老人咽气,而这个就叫做“送终”。在某些地方,习俗是老人不能死在床上,在最终一刻,会将老人抬到地面上的木板上。请注意,老人去世前不可以哭泣,去世后可以大声哭泣。
报丧:老人去世后,必须立即给亲戚和朋友写一封信,这就是“报丧”。在村庄中,村庄中的大众经常被锣或鞭炮通知。听到这些消息,村民们将表示慰问并主动提供帮助。由于乡村的风俗是“请索要红色的物品”。
烧倒头车:老人去世时,他必须洗澡并换衣服,穿上寿衣,接着再把他抬到堂屋里面,主要要双脚朝里头朝外,接着再在床前摆放一个盆用来烧纸,而这个称之为“烧倒头车”。注意在给老人穿寿衣的时候,是很忌讳亲人的眼泪掉在寿衣上的。
送纸:也称之为“报庙”,其一般都是由孝子手捧着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去祖坟前面跟祖宗们报信,告知祖先家里有人去世了。
吊纸:当村里的人知道村中有老人去世之后,都会每家每户安排一个人前来吊唁,并宽慰家属。而孝子要跪在灵堂前面,对来吊唁的亲朋好友表示感谢。吊纸有着“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的说法
批榜:死者家中挂命纸殃榜于门侧,一般都是男左女右。如果是父亡,则殃榜上书“故先考享年月日,寿终正寝”;而母亡则殃榜上书“故先妣,享年月日,寿终正寝”。
送殡:这算得上整个葬礼中最悲痛的场景了,当把“孝盆子”摔碎了之后,送殡队伍就出发了,不仅所有亲戚都会来送老人去最终一趟旅程,而且村里的许多人也会一起来。在整个经过中,哀悼和鞭炮必须不断放,就是要让老人热热闹闹地走
烧七:在很多的农村里都还保留着这个习俗,当逝者葬礼完成了之后,每满七天,子女就要给逝者“烧钱”。在过去一般都会从“一七”烧到“五七”,接着再接着“周年”。可是现在葬礼简化了,一般都只是烧“头七”。
各地的文化差异不同,因此葬礼的流程和讲究也不愿意,然而基本上都会有这几项。
九、农村丧事礼单书写范文
丧事礼单书范文城里农村都是一样的,难道这样的事农村城里也有区别吗一个地方与一个地方的风俗不同李丹的范文也就不同,丧事礼单范文围xxx于xxx年x月x日仙逝仁礼薄(应写农历),礼単必须要把人家来送礼的人的登记清楚,礼几许
十、农村丧事弹琴的曲子
流行于西北的《祭灵》,取自于秦腔曲牌的《哭音永寿庵》、《柳生芽》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