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全球经济正经历深刻调整,地缘政治冲突、产业链重构、通胀压力等多重影响交织,中国对外贸易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与活力,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大面上看,中国对外贸易行情呈现“总量承压、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特点,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加速转型。
总体态势:韧性犹存,增速趋缓但基本面稳固
023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在低基数效应逐步消退、外需持续放缓的背景下,增速较前些年有所回落,但依然保持在合理区间,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0.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微增0.6%,其中出口17.6万亿元,进口13.2万亿元,虽然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导致外需整体疲软,但中国作为“全球工厂”的地位依然稳固,出口市场份额保持基本稳定。
入2024年,随着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国内稳外贸政策持续发力,贸易增速有望逐步企稳,特别是随着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红利持续释放、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中国与新兴市场的贸易合作不断深化,为外贸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结构性变化:出口“新三样”崛起,市场多元化加速
前中国外贸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家具)出口占比持续下降,而高新技术产品、绿色低碳产品、高质量装备制造成为出口新增长点,以“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产品表现亮眼,2023年前三季度出口额同比增长近60%,拉动整体出口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这不仅反映了中国产业升级的成效,也契合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动向。
strong>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中国对东盟、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速普遍高于传统发达市场,东盟已连续多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3年前三季度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6.8%,其中对东盟出口电动汽车、锂电池等产品增速超过100%,对“一带一路”沿线民族的进出口占比提升至46.5%,成为中国外贸的“稳定器”,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格局,有效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挑战与压力:外需收缩、贸易保护主义、成本上升
管中国外贸展现出较强韧性,但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
一是全球外需持续收缩,主要发达经济体为抑制通胀采取激进加息政策,经济增速放缓,导致进口需求减弱,欧美等传统市场需求疲软,对中国电子产品、家居用品等消费品的订单有所减少。
二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部分民族以“民族安全”为由,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设置技术壁垒,尤其在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中国出口面临更多限制性措施,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管制不断升级,这些都对中国外贸造成一定冲击。
三是综合成本上升,国内劳动力、土地、环保等成本持续攀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所削弱;国际海运价格波动、汇率变化等影响,也增加了外贸企业的经营不确定性。
政策支撑与未来展望:稳外贸政策加力,新动能加速培育
对挑战,中国政府持续出台稳外贸政策,为企业纾困解难,包括加大出口退税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拓展外贸新业态(如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等,通过自贸试验区、海南自贸港等开放平台,深化制度型开放,吸引全球高质量要素集聚。
望未来,中国外贸的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最强的制造业配套能力,以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是外贸进步的坚实根基;随着“双循环”战略深入实施,内需对外贸的支撑影响将不断增强,同时数字贸易、绿色贸易、服务贸易等新业态将加速成长,为外贸注入新动能。
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中国将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发挥更大影响,推动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通过参与高标准自贸区建设、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国外贸有望在全球价格链中向中高质量迈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前中国对外贸易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既有风浪挑战,更有机遇可期,在全球经济变局中,中国外贸将以“稳”为基础、以“进”为路线,通过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市场拓展,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