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的岁月里,他们怎样改写建德的命运?
引言:那段刻骨铭心的奋斗史
提到“艰苦的岁月”,老一辈人总会想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在浙江建德,陈桂女等一批基层干部用双手开荒辟土,带领群众从贫困中突围。茶叶、桔子、修路、造桥……这些关键词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回溯那段充满韧性的时光。
—
一、靠山吃山:茶叶与桔子的翻身仗
“若要建德富得早,茶叶桔子像根草”——这句口号曾是建德人的无奈,却也成了突破的起点。50年代的建德,农民只能靠粗糙的“草青茶”糊口,一旦滞销,全家生计堪忧。陈桂女时任财贸分管领导,她果断让供销社保价收购,财政补贴差价,稳住了茶农的心。
但光“保价”不够,还得“增值”。她带着技术团队深入贫困的前源乡,教茶农种植茉莉花,加工成花茶。茶叶身价翻了倍,前源乡经济也活了起来。桔子同样如此:动员会上,干部们免费品尝三都蜜桔,打消顾虑后,低山种桔、绿化增收的模式迅速铺开。谁说山多地少注定穷?因地制宜,荒山也能变“金山”。
—
二、缺粮少油:一场“以物易物”的生存聪明
1979年寒冬,建德面临“一人四两油”的窘境。陈桂女急赴萧山,用桐油换菜油。物资紧缺的年代,谈判艰难,最终靠上级协调才换来30吨油解困。这次“油荒”刺痛了县领导,他们觉悟到:必须自给自足!
此后,建德人一边在山坡种茶籽榨油,一边在地里深耕粮食。双管齐下,终于摘掉了“缺粮缺油”的帽子。这段经历告诉我们:艰苦的岁月里,被动等待不如主动破局。
—
三、修桥造路:天堑变通途的全民战役
“走遍天下路,难过白沙渡”——当年新安江的民谣道出交通之难。去杭州需凌晨赶渡船,再搭木炭车(烧炭动力,边走边添炭),遇涨水还得停滞。1960年白沙大桥通车,才终结了“撑船渡江”的历史。
旅游业同样受困于路。灵栖洞因《西游记》拍摄爆火,但此前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陈桂女争取到30万元修路资金,又发动村民投工投劳。14公里道路贯通后,游客纷至沓来。这印证了那句老话:“要致富,先修路。”
—
小编归纳一下:艰苦岁月的馈赠是希望
回望建德的“艰苦的岁月”,从茶叶翻身到桔园遍野,从油荒突围到大桥飞架,每一步都写满汗水与聪明。陈桂女等建设者的故事告诉我们:困难从不是终点,而是蜕变的起点。如今,建德已成宜居名城,但那段奋斗史依然激励着后人——最黑暗的时光,往往孕育最耀眼的光明。
